“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首批拥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学科历史可追溯至1955年建校初期筹建的压力加工专业,2000年成立材料加工工程系,是国家科技部中国-澳大利亚轻金属研究中心、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铝合金强流变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铝加工工程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系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1人,基础加强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1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海外优青1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师奖”1人,湖南省光召科技奖获得者1人,湖南省“芙蓉青年学者”1人,湖南省优青1人,江西省“赣鄱英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广西省“八桂学者”1人教授19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16人。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校企合作等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铝“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2项,“1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课题、国防军工、“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在Acta Mater., Scripta Mater., Appl. Catal. B: Environ, ACS. Catal.J. Mater. Chem. A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Corrosion Science,金属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等国际国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近500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金属塑性加工原理》,国家一流课程《金属塑性加工技术》。

近十年,本学科在保持原有的轻质高强、难熔稀有等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备新技术研究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瞄准当前国际材料加工发展的最新技术和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以及国防军工建设等的重大需求,坚持与企业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在不断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同时,持续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专业科技人才。研究成果已用于工业化生产制备高综合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系列材料,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轨道交通、电子电力等行业获得广泛应用,为我国国民经济、国防事业发展、国家安全保障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以下5个主要研究方向。

Al辅助的高性能材料设计及加工制备针对航空航天、智能交通、信息通信及国防军工等重大领域对高性能轻质结构及光电材料的需求,融合Al开展高性能铝、镁、钛等轻合金及光电材料设计及加工制备。

塑性变形晶体学理论及加工模拟与仿真主要从事晶体材料微取向流变理论与技术、织构板深冲成形的晶体塑性理论、再结晶织构的形成理论与应用、材料的组织与织构-性能及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先进挤压理论与模具CAE技术、材料加工过程的物理与数值模拟等基础研究与应用。

特种材料成形理论及加工技术: 研究难熔及低塑性材料的强韧化理论及制备技术;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方法,金属间化合物、金属复合材料、金属块体纳米材料、金属生物医用材料制备加工理论及技术;增材制造合金强韧化及服役行为。

材料动态行为与材料表面工程材料表面改性及涂层制备技术等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在高应变速率下材料的局域化塑性变形、再结晶、冲击相变、动态损伤断裂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开创了基于材料科学视野、探究“材料动态行为”的先河,相关工作在国际上颇有影响。

办公联系

刘胜胆  教 授(系主任),E-mail:lsd_csu@csu.edu.cn

郭晓斌 副教授(教学副系主任),E-mail:xiaobinguo@csu.edu.cn

高永浩 副教授(科研副系主任),E-mail: gaoyonghao_009@163.com

 

运载火箭超大尺寸环形件用高铜铝合金1320mm超大锭坯

航天用国内外最大直径3600mm)镁合金环形件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1)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2)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2)

 

 

 

Copyright 伟德BETVLCTOR1946(源自英国)官方网站-首页|NO1  进入后台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伟德bv1946官网首页特冶楼 联系电话:0731-8887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