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关工委 > 关工委新闻 > 正文
材料关工法治:镌刻在生活里的文明刻度
2025-09-01     作者:黄继武、魏帅杰      来源:伟德betvlctor1946关工委       浏览次数:

晨光漫过街角的法治文化墙,“奉法者强则国强”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楼下早餐铺的老板笑着递来小票:“您放心,食材溯源信息都在这上面,《食品安全法》咱得守。”不远处,社区调解员正拿着《民法典》,帮邻里化解楼道堆放杂物的矛盾;校门口,交警用《道路交通安全法》耐心讲解“一盔一带”的重要性——这些细碎的日常场景,藏着法治最生动的模样:它不是书架上厚重的法典,而是融入三餐四季、守护柴米油盐的“生活铠甲”。

回溯千年,法治始终是文明演进的鲜明印记。从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治国理念,到战国商鞅“立木为信”确立法律权威;从《唐律疏议》构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治理体系,到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法治中国”奔走呼号——每一次法治理念的革新,都推动着社会向更公平、更有序的方向迈进。正如《管子》所言“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法律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工具,而是维护大众权益的共同准则。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从“权力清单”明确政府边界,到“责任清单”保障民生权益,法治正以制度之力,为国家发展筑牢根基。

法治的温度,藏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实践里。去年冬天,邻居张奶奶因房屋漏水与楼上住户僵持不下,社区法律顾问带着《民法典》中“相邻权”的条款上门调解,既讲法律规定,又劝邻里情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还一起重做了防水层。张奶奶后来总说:“以前觉得法律离咱远,现在才知道,它能帮咱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城市乡村上演:农民工凭《劳动合同法》追回欠薪,消费者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退换问题商品,业主依《物业管理条例》维护小区公共利益——当法律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首选武器”,当公平正义从“纸上条文”变成“身边现实”,法治信仰便在百姓心中扎下了根。

对青年而言,法治是成长路上的“指南针”。记得初中时,法治副校长带来的“模拟法庭”活动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扮演法官、律师、原告与被告,围绕一起“校园物品丢失纠纷”展开辩论,在梳理证据、援引法条的过程中,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重量。后来,通过反诈宣传,我学会了识别网络诈骗陷阱——这些法治教育的碎片,拼凑出“规则与自由”的清晰轮廓,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既敢闯敢拼,又不越雷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青少年对法治的认同与践行,正是法治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建设法治中国,从来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的“独角戏”,而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它需要执法者手握正义之剑,让“违法必究”成为常态——交警严查酒驾守护道路安全,市场监管人员抽检商品保障消费权益,法官公正审判维护司法尊严;它也需要每个普通人扛起责任,让“尊法守法”成为习惯——过马路不闯红灯,购物时索要发票,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举报,在网络上不造谣、不传谣。就像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每个人的微小行动,都在为法治中国的大厦添砖加瓦。

如今,行走在城市乡村,法治的印记愈发清晰:政务服务大厅里,“最多跑一次”的承诺让办事更便捷;乡村振兴路上,《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农业农村发展保驾护航;生态保护一线,《环境保护法》让绿水青山常驻——法治正以多元的姿态,守护着国家发展的每一步,滋养着人民生活的每一天。当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正义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我们必将在法治的护航下,走向更光明、更美好的未来。

法治,是刻在文明基因里的刻度,是藏在百姓生活中的守护。让我们以法为盾、以信为舟,在法治中国的航程中,共赴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Copyright 伟德BETVLCTOR1946(源自英国)官方网站-首页|NO1   进入后台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伟德bv1946官网首页特冶楼 联系电话:0731-88879341